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

办公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247号 邮政编码:300191

电话:022-58696698 传真:022-58696698 津ICP备0500506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天津

杂志社

>
>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

为破解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国家方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单列一章,提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提出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将循环经济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路径,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循环经济的认识与理解

面对资源、能源的加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和挑战。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调整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代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模式到“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发展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趋势,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已经蓬勃兴起。

如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E·戴尔在1996年出版了他的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集成之作——《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他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经济是环境的子系统”的命题,并从经济理论的高度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子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越生态系统可以永远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他深刻地论证了人类经济的演化已经从人造资本是经济发展限制因素的时代,进入了剩余的自然资本是限制因素的时代,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特征,建立了“空的世界”向“满的世界”转变的理论模型,即“作为生态系统的开放子系统的经济”的模型。随着经济子系统的迅速增长,就使得生态系统从一个“空的世界”转变成为一个“满的世界”。因此,戴尔指出,我们就从“空的世界”的经济学走向了“满的世界”经济学——从一个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没有限制的世界走向输入输出日益受到退化和污染限制的一个有限的世界(见图1)。

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增长型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稳定型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

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层级利用的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循环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扬弃。它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速度的“脱钩”,成倍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减物质化变革,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减缓物质消耗的增长,甚至达到零增长、负增长,促进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协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不是空穴来风,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1)哲学和生态学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经济学基础——稀缺性(资源稀缺有价);外部性(污染的负外部性);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3)工程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等等(4)热力学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物质不灭);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体现为“3R”原则。减量化(Reduce)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Reuse)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强度,使各种物质和能量各尽其能;再循环(Recycle)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在“3R”原则中,减量化始终是应排在第一位的,而且全过程都必须做到无毒化、无害化。

“净化废物—利用废物—减少废物”是人类对“废物管理”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发达国家已开始进入绿色发展,减少废物的第三阶段,我国还处于利用废物的第二阶段。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的质的飞跃,使生产、消费活动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

循环经济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动反应,是现代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是以牺牲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代价,而是在更高层次上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统筹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解决链接技术、装备、体制、机制、法制、政策、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一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重点也不一样。

循环经济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既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

对“循环经济”而言,发展经济仍是主导性的,经济的合理性是物质、能量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边界条件,没有经济效益的循环是难以为继的。循环经济首先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以及排放、废弃物循环流动基础上,是有时空概念的经济,是有成本概念的经济。经济效益的大小又是循环经济的目标函数,而物质、能量等的有效、合理循环是手段、途径。必须充分重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不可偏废。

国际循环经济发展解析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1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绿色技术大改造》指出:

——各国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实施适当的投资和奖励计划,以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旨在推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的结构改革。

——要以绿色经济作为新的范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用量,减少废物和污染物,扭转土地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是经济绿化的关键所在。

——技术改革与工业升级和结构改革密切相连。所有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都必须实行选择性的投资、工业和技术政策。

——要建立绿色国家创新体系来加快可持续发展。

——需要开展区域合作和全球合作支持各国的努力。

201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了在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当前,国际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为:

——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转化。发达国家绿色技术成果大都源于基础研究的开拓。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循环经济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交叉、共性平台合作使循环经济大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行业共性技术瓶颈逐步得到解决。

 

——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态势。发达国家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态势,使这些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到社会信息化的过程。如美国每年投资150亿美元,将美国传统的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心。发达国家完善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使绿色技术不断从国内溢出到国外,效益显著,具备较高的循环经济收益率。

——加强循环经济财政和奖励政策。如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方式主要包括提供补贴、融资优惠、以奖代补和绿色采购等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从事的有关环境技术开发项目给予补贴,补助费占其研发费用的1/2左右;对废弃物再资源化工艺设备生产者给予相当于生产、实验费的1/2的补助;对引进先导型合理利用能源设备予以补贴,其补贴率为1/3,补贴金额最高上限为2亿日元;对民间生产企业采用的高效实用技术(3R技术)给予2/3的补贴,补金额最高上限为1亿日元。

——完善循环经济产品、技术及服务的市场体系。发达国家通过建立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机制、交易机制、补偿机制,明晰循环经济中各利益实体的责权利关系,让生态环境及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重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应用和技术市场机制。市场成为循环经济科技成果产生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动力。

——实施循环经济人才战略。发达国家把循环经济型人才的开发、利用提升到宏观管理的战略层次。结合社会实际,培养与市场、产业接轨的满足循环经济实践需求的高层次复合人才。出台各种措施吸纳外国留学生、技术移民,鼓励专家互访交流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招聘国外循环经济型人才。

在国际社会中,循环经济发展已在很多国家取得明显成效。如日本通过循环型社会建设和“城市矿产”开发,其多种稀贵金属储量已列全球首位,由一个世界公认的原生资源贫国成为一个二次资源富国。其国内黄金的可回收量已达6800吨,约占世界现有总储量的约16%,超过了世界黄金储量最大的南非;银的可回收量已达60000吨,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23%,超过了银储量世界第一的波兰。这一事实也昭示我们要树立系统、全面、立体的新资源观。再生资源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来源,也是唯一增长的资源。而且随着对原生资源的大量开采利用,一部分金属资源的地上资源已经超过地下资源,如金的地上储量已占69%,银的地上储量已占70%。因而我们要拓宽思维方式,从单纯的依赖一次资源,转向依靠二次资源;从单纯的开发地下资源,转向开发再生资源;从单纯的倚重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思考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并通过各个层面全面部署,加强规划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立法、加快技术开发,特别是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省市区域四个方面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如以沼气工程为纽带,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有机种植”于一体的德清源模式。

进入“十二五”时期后,国家各部委制定了一系列重大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环保部 《“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目标为:新建污水管网15.9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规模4569万立方米/日,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规模2611万立方米/日,新建污泥处理处置规模518万吨(干泥)/年,新建污水再生利用设施规模2675万立方米/日。“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近4300亿元。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环保部 《“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目标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全国城镇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能力58万吨/日。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8%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636亿元。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环保部《第二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目标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全国城镇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能力58万吨/日。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8%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636亿元。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提出,到2015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的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大幅度上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基本实现“零排放”。同时培育百个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示范、推广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园区循环化改造范式、管理模式,为各类产业园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转型发展提供示范。

国家发改委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提出到2015年,百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和百家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超过1000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超过200万人。建设领域:(1)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煤层气发电除外)。(2)产业废物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建筑废物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除外)。(3)废旧资源综合利用。 废旧轮胎、废弃包装物、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

科技部等七部委制定的《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了六大重点领域:城市矿产资源化技术、大宗工业废物资源化技术、废物资源化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生物质废物资源化技术、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废物资源化决策与服务支撑。

另外,工信部制定的《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第一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工程。环保部等通过建设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已建设第七批,最新命名139个地区,14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商务部通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已进行三批建设试点工作,目标使再生资源回收率从40上升到70%。同时还通过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管理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根据我国深入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应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向纵深发展,从生产领域向流通、消费领域延伸,培育发展再生资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立法,使循环经济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局面,使循环经济“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常态化”。深化循环经济发展,不仅要继续重视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共生、技术升级,更要广泛关注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伴生的大量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巨大潜力以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发展特色循环经济的优势。

“十二五”期间,除了要继续坚持抓好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工作外,还要加大“城市矿山、城市油田、城市森林”等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加强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加大农业和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力度;加强交通、流通等服务行业和餐饮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建设。

——流程工业领域。主要包括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流程工业中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链接技术等。

 

——制造与再制造领域。主要包括机械制造、装备制造、汽车等交通工具制造、电子产品制造中产品的生态设计、节约制造、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等。

——回收利用领域。主要包括以废旧汽车、废旧家电、废旧电池等为代表的“城市矿山”、以废旧塑料、废旧橡胶为代表的“城市油田”,以废旧纸张、废旧家具为代表的“城市森林”及餐厨垃圾、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回收利用等。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有条件地发展地热、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并扩大其应用范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环境领域。主要包括土地、水、气、林等节约利用与污染防控等。

——建筑领域。主要包括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型建筑的生态设计、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与能源、环境的系统协调问题。

——交通领域。主要包括交通节能、降低交通污染、绿色智能体系设计、新能源汽车。

——消费领域。主要包括培养绿色消费意识,推广绿色环保产品,形成绿色消费模式。

深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除了明确思路和重点领域外,还需加强配套机制建设。如:

——经济利益驱动机制。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主体。只有当循环经济能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如降低成本或增加收益)时,企业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动力。因而,需要政府通过多种政策进行协调,而不只是通过简单的外部命令,才能使企业具有足够的利益动机去发展循环经济。

——社会需求拉动机制。循环经济的社会需求主要包括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需求和以公众成员为代表的个体需求。从公共层面上讲,政府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组织,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动力去倡导和实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有益于环境的经济行为;从个体层面上讲,公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已逐渐成为一种自发和自觉的行动,要求产品更优质、更安全、更环保,这些均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

——技术进步推动机制。循环经济的三条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均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因为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改进工艺,再造流程,合理布局企业和产业,才可能减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及其对环境的污染,从而达到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

——政府支持促进机制。由于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公益性强,影响巨大而深远,从观念到习惯和行为,从生产到流通和消费,从个人到企业和社会,都将与循环经济发生各种各样、或疏或密的关系,因此交易成本很高。政府介入可以显著降低这种交易费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这就是政府支持的促进机制。

动力机制不是自生自发的,需要一个不断培育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责无旁贷。政府一般应从政策引导、制度约束、监督管理等方面去营造适当的动力机制;企业则应该从塑造共同愿景,追求长远目标、担负社会责任等方面去培育相应的动力机制。

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本文是作者21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报告会上所作的演讲,本刊记者杨良敏、姜巍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修订。报告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