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
办公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247号 邮政编码:300191
电话:022-58696698 传真:022-58696698 津ICP备0500506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天津
杂志社
以循环经济破解资源型企业“孤岛型”困局
将资源吃干榨尽,使产业循环发展,这是2013年金川公司的“主旋律”。作为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企业,甘肃金川公司注重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提升我国镍钴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有效破解了资源型企业产业链短、资源深加工难的“孤岛型”发展状态。
循环经济:围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展开
2012年,金川公司在营业收入和利税上仍然是中国“镍老大”。当年,金川公司生产有色金属及加工材93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5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91位、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第4位。
据了解,目前,金川公司的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成为亚洲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镍产量居世界第四位,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铂族金属产量居国内第一位,综合技术实力位居世界同行业前三位。
“在这个构成中,循环经济产生的增加值占了很大比重。”金川公司董事长杨志强说。
2006年,金川公司被国家列为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这是金川公司围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起点。”杨志强说。
由于镍、铜、钴、铂族金属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建设的关键支撑材料,金川公司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进行贫矿、冶炼渣、尾矿等资源的开发和再利用,先后投入200多亿元,围绕节能降耗、污染物减排治理、新产品开发、产业链延伸等进行了技术改造,解决了一大批制约我国镍钴贵金属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四大产业链”提升镍钴产业能源利用率
金川公司总经理王永前说,围绕发展循环经济,金川公司逐步形成了多个循环经济产业链,这些产业链促进了我国镍钴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利用在国内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的地位,金川公司发挥镍铜钴初级产品资源优势,构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金川公司实施贫矿综合利用,推广硫化铜矿伴生金、银、铂等贵金属的综合利用技术,使金川镍矿所含21种有价元素中的16种得以提取和利用,镍的冶炼回收率达到97.58%,矿石损失率、贫化率均在5%以下。围绕镍钴主产品,金川公司延伸产业链,逐步建立了镍、铜、钴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电池及电池材料、粉体材料等产业板块,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的结构转变。
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金川公司的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废矿石、尾矿砂、镍炉渣、铜炉渣、粉煤灰、白烟灰、黑铜渣、酸泥、污泥等。王永前说,这些废渣可以说是金川公司的“第二矿山”。金川公司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建成了从铜炉渣选矿,从黑铜渣中回收铜、铅、锑、铋,利用白烟灰提取锌、铟、铋、铼、铅、铜等项目,使固废二次资源化。王永前介绍,到“十二五”末,金川公司工业固废处置率将达到100%。
废水资源化产业链。金川公司位于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水资源紧缺。在日常生产中,金川公司兴建了一批水处理项目,建成了镍冶炼酸性废水减排再利用等9个废水处理设施,回收废水中的有价金属,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和循环使用率,目前企业的废水处理率达到100%。
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有色金属冶炼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成为空气污染的“元凶”。为了使二氧化硫烟气回收利用,金川公司先后兴建了多个烟气综合回收利用设施,使30多台炉窑浓度不同的二氧化硫烟气实现了全部回收制酸,硫酸、亚硫酸钠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80万吨和15万吨,成为国内利用二氧化硫烟气生产硫酸的最大企业之一。
龙头企业引领形成区域循环经济新格局
金川公司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也带动了金昌市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甘肃省工信委认为,金昌市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大型骨干企业的副产品,开发与之相关的系列产品,形成了固废利用与新产品开发的连带关系,实现了从主要依赖单一资源向多产业共生发展的转型。
据了解,依托金川公司丰富的硫酸、氯碱、尾矿和粉煤灰等资源,金昌市引进了四川新希望集团、贵州瓮福集团、中国化工化肥公司、江阴天宇镍网公司等企业,与本地企业金化集团、金泥集团形成“循环经济圈”,配套发展PVC、硫酸钾、磷肥、合成氨、氢氟酸等化工产业,形成了硫、磷、氯碱、煤、氟五大环环相扣的化工产业链。
在产业循环中,金化集团作为金川公司的下游企业,每年消耗金川公司80万吨硫酸,用于生产磷酸、农用肥等,而金化集团产生的烧碱又可作为金川公司镍精炼过程中的试剂。金川公司烧碱项目所产生的液氯供新川化工公司生产聚氯乙烯,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电石渣供金泥集团生产水泥。据悉,金昌市围绕消化硫酸形成的化工产业产量已近500万吨。
目前,金昌市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补、共生、耦合等方式,建立了稳定的资源循环利用网络,形成了企业产品互为原料、内部废弃物外部循环利用的产业链,破解了资源型企业的“孤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