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

办公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247号 邮政编码:300191

电话:022-58696698 传真:022-58696698 津ICP备0500506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天津

友情链接:

logo

  • n01
>
>
>
【生态建设】成都出台生态建设规划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新闻中心

【生态建设】成都出台生态建设规划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成都市近年来不断加快国家生态市创建步伐,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成都市把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绿色动力,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一岗双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

  8月13日,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创建国家生态市迎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创建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各项迎检准备工作,成都市已进入创建国家生态市冲刺阶段。成都市副市长刘守成在会上强调,要确保创建国家生态市取得成功,加快建成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的宜人成都。

  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一岗双责”、社会广泛参与

  成都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生态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把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全面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

  2007 年,成都市在四川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打牢宜人成都的生态本底”的总体目标,并先后出台了《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关于建设生态市的意见》,成立了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一岗双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

  今年,成都市又把争创国家生态市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节能环保服务业聚集区

  绿水青山就是成都市的金山银山。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在构建绿色经济体系这一目标引领下,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逐步形成了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经济模式。

  在发展方向上,成都市始终坚持发展高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构建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成都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彻底关闭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和小煤矿等,整体退出烟花爆竹生产。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减轻环境压力。2014年,成都市4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减排贡献率在全省排名第一。

  成都市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打造以金堂县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为核心,高新区、成华区、锦江区配套发展的节能环保服务业聚集区。截至去年底,节能环保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20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年,增速达到25.9%。

  同时,成都市还拥有四川联合环保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变压吸附分离技术工程研究推广中心、国家烟气脱硫中心等国家级、省级技术研究中心,预计到2017年,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

  实行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制定《成都市河道管理维护标准(试行)》

  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建设国家生态市的重头戏,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先后印发了《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方案》等文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燃煤锅炉污染清理整顿、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施工和道路扬尘治理等多项专项整治行动。

  2014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共223天,达标天数比例为61.1%,同比上升24.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在此基础上实现PM2.5浓度下降23.7%,达标天数同比增加10天。

  “绿水行动”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除全面实行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外,在全流域整治的总体框架下,成都市还制定了《成都市河道管理维护标准(试行)》,启动了中小河流整治3年行动计划,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用水总量总体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指标有所改善。以岷江出境断面水质为例,2014年,国控黄龙溪断面氨氮浓度下降了23.2%、国控岳店子断面氨氮浓度下降了24.7%。

  同时,为加强对黑臭水体治理后的长效管理,成都市环保部门还将对已治理完成的黑臭水体逐步设置监测断面,并将其统一纳入断面扣缴考核范畴,加强监管。通过严格实行断面扣缴、生态补偿等制度,成都市初步建立了治水长效机制。

  为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成都市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每年安排不少于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中心城区主要水源地成都市自来水六(七)厂饮用水水源保护。

  在中心城区及新津、双流、大邑、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县(市),也相继建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目前,成都全市共划定了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110个,其中,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9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81个。

  为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都市在城区周边建立起覆盖所有乡村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5%。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试点街道(乡镇)、社区(村)分别达226个、3094个。

  今年,成都市还启动了中心城区5座标准化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协调推进14个区(市、县)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及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建成246座污水处理厂(站),其中中心城区9座、县城25座、乡镇186座、小流域末端污水处理设施26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49.7万吨/日,实现了中心城区、郊区、县城、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战国末年,蜀郡太守李冰因势利导修筑了都江古堰,造就了如今的天府之国。今天,成都市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全新起点上,仍秉持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推进生态市建设,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宜人成都成为最靓丽的名片。

  政策规划

  出台《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制定印发《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成都市河道管理维护标准(试行)》等文件。

  转型升级

  先后淘汰钢铁、火电、水泥、化工、印染、砂洗、小石灰窑等企业664家。

  截至去年底,全市节能环保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20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年,增速达25.9%。

  全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以上。

  总量减排

  2014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63%、3.85%、2.51%和4.71%。

  空气质量改善

  2014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23天,较2013年增加91天,PM2.5浓度下降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