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

办公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247号 邮政编码:300191

电话:022-58696698 传真:022-58696698 津ICP备0500506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天津

友情链接:

logo

  • n01
>
>
>
【产业】如何看待再生资源的跨界及“两化”发展趋势?

新闻中心

【产业】如何看待再生资源的跨界及“两化”发展趋势?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然而在10月13日召开的中国轮胎循环利用协会第一届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嘉宾热议话题却聚焦在如何提高再生资源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走出阴霾。

  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影响,再生资源产业大范围出现亏损,企业处在四面楚歌之中。然而一些企业却能逆势而上,做得风生水起,如近期格林美、桑德环境等龙头企业连续曝出收购消息,新三板市场也不乏再生资源企业登陆,产业进入洗牌阶段。

  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李洪良处长会上表示,《中国制造2025》中制定“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五大工程将重塑中国制造业,再生资源行业的良好发展将为绿色制造建立起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支撑体系。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认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他认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需发展一批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推动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新兴产业,而再生资源行业具有无害化和资源化特点,必然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据研究机构测算,2015年中国国内除废纸外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报废汽车、报废船舶等7类再生资源回收量约为1.8亿吨,到2020年这7类再生资源的可回收量预计将达到3亿吨,将比现在规模翻一番,再生资源行业前景十分光明。

  创新发展模式

  再生资源产业的传统模式是旧物回收增值利用,翻新或制成再生材料出售,利润水平较低。随着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政府监管严格,企业面临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加之市场低迷,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空间大大缩小。

  但是在整体状况难言乐观的形势下,却仍有一些再生资源企业逆势增长,发展速度很快。杜欢政教授介绍,同济大学跟踪研究的这类企业约数十家。

  杜欢政教授列举了两个案例:一是一家再生资源企业利用分离技术将“废弃饮料纸盒”还原成“纸、塑、铝”,生产出再生纸、再生塑料粒子、铝粉,经营状况良好,蜚声国内外。另一家企业将工业废弃物处理项目建成循环经济主题公园,融入农业循环、资源循环等多重理念,形成生产制造、科技研发、教育娱乐一体化经营模式,囊括了第一、第二、第三多个产业,在产业之间形成互动。

  卖原料不如卖产品。杜欢政总结,这类企业的经营特征有三个共同点:无害化、产品化和高质化--重视环保、把废弃物做成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三化”为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将环境外化成本内化到企业之中、延伸生产者责任,产品“从摇篮到坟墓”构成循环,是产业政策的一个趋势。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视察的舟山长宏国际产业园,其中就包括了船舶制造、船舶修理、船舶拆解、二手船交易和金属资源利用等完整的船舶产业链。

  此外,再生资源产业跨界趋势明显,在新常态下,企业做出更多尝试,如有轮胎企业走进矿山进行技术合作,就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资本运作、互联网思维等新理念、新模式、新思路引入产业发展中,助力行业转型发展。“再生资源行业要跳出产业来看我们的产业发展,在合作中达到双赢,产业的明天将会更美好。”杜欢政认为。

  行业的“两化”发展

  杜欢政指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具有政策驱动、技术驱动、高附加值以及前端属于劳动密集型,后端技术密集型四个特点。

  杜欢政认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再生资源行业要朝着规范化、规模化的“两化”方向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共有回收网点20万个,回收利用加工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逾1500万人。“十二五”期间,在《“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都获得了长足发展,行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

  但是行业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行业小、散的现状并未改变,低产值、低利润的粗放经营方式极大地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国家政策一方面对再生资源行业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把环保纳入其中,对产业提出更高要求。在财税(2015)78号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中,将废旧电池、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弃天然纤维、废玻璃,报废汽车、报废船舶、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器设备、废旧生活用品等再生资源产业纳入到退税优惠政策中,对行业发展是一大利好。

  与其他行业一样,再生资源行业正经历着绿色发展转型的阵痛期,杜欢政指出,产业发展要符合国家的转型方向,国家的重大转型必然带动企业的转型。如何把握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机遇,不仅考验的是行业智慧、企业的综合能力,更是再生资源行业作为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