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

办公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247号 邮政编码:300191

电话:022-58696698 传真:022-58696698 津ICP备0500506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天津

杂志社

>
>
陕南循环经济迅速发展 三大问题待解

陕南循环经济迅速发展 三大问题待解

  在第十七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上,循环经济成为一大亮点。据了解,近年来,通过贯彻《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位于陕西南部的商洛、汉中、安康三市循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和公众对循环经济理念认识不足等问题。

  ——陕南循环产业蓬勃发展

  记者在西洽会上了解到,以商洛市和安康市为代表的陕南地区为贯彻《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产业体系。

  商洛市在现代材料产业方面,建成了钒、钼、锌、钢铁等矿产品深加工生产线,产品不断向下游延伸,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绿色食品开发方面,商洛建立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5个,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2家。

  商洛市市长陈俊表示,商洛市采取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融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区域循环式开放等办法来推动循环产业的发展。目前,正致力于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此外,记者在西洽会上还了解到,安康市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已形成以月河川道为主体,以旬阳、平利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空间布局,重点建设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富硒食品、生物制药、丝绸纺织五大基地。

  “我们不仅带来了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生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的相关项目,还将大力推介和宣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安康市招商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商洛市和安康市均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它们在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的同时对水源地进行了很好的保护。一个权威机构单项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两地各监测断面的水质良好,均符合二类水标准,完全可以满足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

——三大问题待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陕南地区循环产业也存在一些“短板”。

  首先,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陕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陕南由于山区面积大,人口多,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缓,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占陕西全省比重较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陕西省汉阴县县长周永鑫表示,由于要发展循环产业的投资强度大,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因资金短缺而导致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影响到循环产业的发展。

  其次,科技管理人才稀缺。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循环产业各个环节中的技术难题均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进行科技研发。陕南地区目前科技人才十分匮乏,从而导致科技创新乏力,在诸多领域面临技术瓶颈。

  最后,公众对循环经济理念认识不足。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理念,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实践,但在陕南地区实施时间不长;再加上各层次循环经济观念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使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思想观念、工作习惯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与循环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亟待改善和提高。

——多措并举促健康发展

  针对循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明确每个阶段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为了促进陕南地区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应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把陕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纳入各级政府年度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投资、引进外资,支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其次,加强宣传力度。加大对典型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的宣传,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循环经济特征明显的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搭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平台和教育培训基地,增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感性认识和直观感受,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陕西省清洁生产条例》《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陕西省节约用水条例》《陕西省政府绿色采购与居民绿色消费实施办法》等等,形成较为完善的地方性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

  第四,培养培训人才。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资源,联合培养培训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循环经济领域项目管理和节能、节水及生态研究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此外,还需加强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