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

办公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247号 邮政编码:300191

电话:022-58696698 传真:022-58696698 津ICP备0500506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天津

杂志社

>
>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经济转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经济转型

  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遏制产能过剩,推动节能降耗,启动消费需求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都直指一个主题,那就是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促进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

  然而,在鼓励和推动企业采取这些外延式工作措施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内涵式调整与转型方式——循环利用,亦即循环经济。

  虽然对“循环经济”这个概念,企业并不陌生,政府也在大会小会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要求、各种各样的部署。但是,从总体上讲,效果并不明显。多数企业没有能够做到循环利用,没有从循环利用中提炼效益、提炼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内在动力。

  据报道,重庆市统计局近日透露的一则信息显示,上半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量为128158.24万立方米,重复用水利用率 83.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企业81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2%,尚有83.8%的企业没有重复用水。

  也就是说,如果单看重复用水量以及重复用水的利用率,可能不错,效益也不差。毕竟,83.2%的利用率,应当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但是,如果再将其放到全部企业来进行分析比较,可能效果就没有那么显著和明显了。因为,83.8%的企业没有重复用水,说明水的重复利用、重复使用潜力是相当大的,由此可能产生的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除水之外,其他方面重复利用的空间也相当大。如煤渣、二氧化碳、除水之外,其他方面重复利用的空间也相当大。如煤渣、二氧化碳、粉渣、废矿及废矿石等,如果也都能得到循环利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污染,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

  现在的问题是,对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实行综合利用对企业的重要性。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物料控制、人员成本控制、资金成本控制、销售费用控制等还是十分认真和严格的。即便是中小企业,也都采取了诸如统一采购、定编定岗等措施。可是,不会循环利用流失的效益,却视而不见,或压根就没有认识到这里也有效益。

  事实上,循环利用能够产生的效益,可能是其他节约措施所不能比的,是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够产生的,是真正的效益。一旦循环利用水平高了,不仅产品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环境也会大大改善,对企业形象、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等也能大大增强。

  笔者所了解的一家水泥生产企业,虽然近几年水泥价格象“过山车”一样,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水泥价格的大幅下跌,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了亏损。但是,这家企业却仍然效益良好。原因就在于,这家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是前些年矿石开发的废料,是进行的废物利用。不仅成本低,而且减少了污染。

  相反,如果这家企业不是废物利用,而是与其他企业一样利用其他原材料进行生产,不仅生产成本会大大增加,而且废矿留下的各种污染,还要采取治理措施,从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进一出,效益自然也就明显不同了。

  那么,为什么企业不习惯循环利用呢?为什么明显有效益的手段,却不去利用和采用呢?首先,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循环利用对企业的好处。因为,循环利用的效益没有控制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来得直接,从而使多数企业将其当做可做可不做的一项工作。

  第二,不善于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技术利益与管理利益结合起来。因为,循环利用讲的是未来利益、整体利益和技术利益,是一种创新手段。但是,多数企业需要的眼前利益、即时利益、短期利益。所以,往往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不重视循环利用可以产生的循环效益。

  第三,舍不得投入,不会算全局账、整体账。由于循环利用会增加一些投资,增加一些一次性投入,于是,多数企业为了减少一次性投资可能增加的负担,就放弃循环利用了。结果,循环利用效益也就难以产生了。

  第四,政府对这方面没有鼓励和促进的政策与措施。虽然各级政府都有这方面的要求,却没有这方面的政策与措施。更多情况下,都将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放在有没有上新项目、有没有新的技术研究成果等方面。这些方面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够对循环利用也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与措施,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多大呢?

  第五,循环利用受制于部门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也在积极研究循环利用的问题,但是,却常常会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制约与限制。譬如水的重复利用,一旦重复的情况好了,相关部门收取的排污费等就少了,就会采取一些遏制的措施和手段了。

  所以,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过程中,如何将循环利用当做一项重要的手段,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也是相当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上,更表现在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上,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