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

办公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247号 邮政编码:300191

电话:022-58696698 传真:022-58696698 津ICP备0500506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天津

友情链接:

logo

  • n01
>
>
>
惠州:新试点两月多 垃圾分类正确率仅1/3

新闻中心

惠州:新试点两月多 垃圾分类正确率仅1/3

惠州垃圾分类首批10个新试点昨日全部设立完成,惠州学院成为首批最后一个、同时也是最大的垃圾分类试点。至此,惠州第二次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已两月有余,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在试点小区知晓率已相当可观,但参与率和分类正确率仍不理想,至于今年年底准备全面铺开试点的计划则很有挑战。

“本来以为把硬件做好会更有成效,但参与率和分类准确率还是欠佳,所以说到底还是认识不够,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责任感有了,没有奖励也自觉;责任感没有,奖100元别人也不稀罕。”———市环卫局环卫管理科副科长李小军

“个人行为不会伤害自己,但千千万万的个人行为累积却会伤害你我他。城市环境搞坏了,反过来影响的还是自己的健康,躲得了5年10年,我们的孩子也躲不过啊?”———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普志愿者协会会长刘人怀

惠大成最大分类试点

今年4月,惠州中心城区新一轮垃圾分类试点正式启动,荷兰水乡、惠州学院等10个社区被列入首批试点。在随后的一个多月内,已有9个社区陆续展开试点工作,但惠州学院却落在了后面。据了解,惠州学院试点滞后是因为其规模之大超出了环卫局的估计,而一举成为垃圾分类的最大试点。

据惠州学院的校方资料显示,该校在校师生、职工共计18000余人,人数相当于其余9个试点的一半。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大仅学生宿舍就有3100间,每一间都要向对待一户家庭一样配置垃圾分类设施。再加上教室、办公室、实验室等所需的配备,一个惠大的投入甚至已经超过其余9个试点的投入。”

该负责人跟南都记者算了一笔账,仅仅计算公用的大垃圾桶,每个280元,整个惠大就投放了2000个,总共就是56万元;另外大桶每天使用的塑料袋还另需2 .5元,全校一天就要5000元;而宿舍内的分类小桶以及转运设施等还需另一笔投入。据透露,惠大试点因为投入过大,以致垃圾分类专项资金不足以支付,市环卫局甚至不得不动用了本部门预算。

该负责人称,与居民小区的试点不同,惠州学院属于事业单位,其垃圾分类试点经验今后将作为机关、事业单位的示范。

分类正确率仅达1/3

据了解,惠州曾于2011年进行过首次垃圾分类试点,但不到一年便逐渐偃旗息鼓,环卫部门不得不黯然表示试点失败。今年4月,惠州垃圾分类试点再次起航,并对分类方法进行了优化,重点区分干湿两类垃圾(即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辅以分离有害垃圾。据悉,优化分类方法的目的在于方便市民掌握、便于坚持。不过,简便的方法还是遇到了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的老问题。

18日,市环卫局环卫管理科副科长、垃圾分类工作的主要执行人之一李小军表示,他所在的小区也是10个新试点之一,新试点启动两个多月来,他仔细观察了小区垃圾分类的进展。“我们现在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统计,但就我的观察而言,垃圾分类在居民中的知晓率已经相当可观,但参与率和分类正确率还很不理想。”荷兰水乡试点的物业经理张先生则称,根据物业近期的抽检,垃圾分类在该小区几乎家喻户晓,但分类正确率目前仅为30%左右。

不过,李小军认为,参与率和分类正确率的提高与市民的责任感关系紧密,而意识的培养远比硬件投入要难。据了解,10个新试点均承担着示范责任,根据责任要求,试点要在三个月内实现垃圾分类知晓率90%以上,参与率75%以上,分类正确率55%以上;分类正确率95%以上是三年以后的目标。而目前新试点运行的时间还不足三个月。

下半年全面推广方案尚未制定

根据计划,今年7月以后,惠州将逐步对惠城中心区配备物业管理的484个小区(约14万户)全面推广垃圾分类措施,并配置好必要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展,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计划很有挑战,需要市里统筹安排。

据了解,为部署垃圾分类的下一步推广,目前市环卫局正在采购一批垃圾转运设备,其中包括可运送干垃圾的压缩车6辆,厨余垃圾收运车1辆,电动分类收运车15辆,采购金额高达500万元。不过,500万元仍只是垃圾分类所需投入的冰山一角,此前的公开资料显示,若在全市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初算金额将需要1.4亿元。

记者从市环卫局获悉,虽然已临近7月份,但该局目前尚未制定出下半年全面推广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方案。今年究竟能推广到什么程度仍需要看政府决策。据相关负责人透露,实施方案推后主要是因为涉及资金较大,“要市里一下拿出这么多钱,可能有点困难”。

探讨

垃圾分类再遇阻 主要原因在意识?

市环卫局认为主要问题仍是市民“怕麻烦,不愿改变原有习惯”

不管是2011年的首次垃圾分类试点,还是今年4月启动的新试点,三分钟热度后的倦怠或原有生活习惯的惯性都成为垃圾分类在源头端遇阻的显著障碍。对此,昨日,惠州学院举行的“美丽城市,从垃圾分类做起”公益科普活动上,市环卫局环卫管理科副科长李小军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普志愿者协会会长刘人怀均表示要大力倡导市民培养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

没有责任心 有奖励也没用

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主要执行人之一,市环卫局环卫管理科副科长李小军亲历了两次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始终。他分析称,垃圾分类推行不畅,主要问题仍是市民“怕麻烦,不愿改变原有习惯”。

李小军表示,根据第一次试点的经验,第二次试点的不少设施已经根据市民的意见进行了改良。如加大公共大垃圾桶的尺码,避免过快装满而导致随地丢垃圾;为避免脚踩开盖臭气扑面而来且容易坏的问题,大垃圾桶又设计成了手动开盖,并要求物业公司在天气晴好时取下盖子以利于通风。“本来以为把硬件做好会更有成效,但参与率和分类准确率还是欠佳,所以说到底还是认识不够,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

据悉,为了培养市民的分类习惯,新试点在原有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基础上,又新增了监督员和宣传员,合称“三员”。不过,李小军坦言,目前“三员”队伍紧缺,主要由环卫所职工兼任,“原本希望逐渐从试点社区产生义务‘三员’,但目前没有一个试点产生。”此外,新试点启动时市环卫局曾发布《惠州市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对垃圾分类的奖惩措施。据悉,这一办法目前并未真正实施。李小军表示,实际操作有困难,因为市民扔垃圾是全天候的,而考核的人没办法全天候工作,奖惩机制还处于摸索阶段。不过李小军仍强调,“责任感有了,没有奖励也自觉;责任感没有,奖100元别人也不稀罕。”

让市民真正清楚垃圾不分类的危险

对市民垃圾分类的责任心不足的问题,昨日带队进行垃圾分类公益科普活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普志愿者协会会长刘人怀认为,最重要的是把垃圾分类的利害向市民讲清楚,“当市民真正清楚不坚持垃圾分类最后会危害到自己,才会自觉采取行动”。

刘人怀表示,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是近几十年来全球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而垃圾分类正是普通人维护这个共识力所能及的日常行动。他引述2012年的广东统计年鉴称,按珠三角的城市人口计算,按每人每天生产1公斤生活垃圾计算,一天可产生52万吨生活垃圾,一年这个数字就变成1.9亿吨,“如果不通过分类进行有效回收和减量处理,对环境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而对于那种认为不管垃圾是否分类也不会影响个人生活的看法,刘人怀表示那是短视。他称,实行垃圾分类已经是火烧眼眉,“个人行为不会伤害自己,但千千万万的个人行为累积却会伤害你我他。城市环境搞坏了,反过来影响的还是自己的健康,躲得了5年10年,我们的孩子也躲不过啊?”

花絮

科普志愿者雨中宣传垃圾分类

18昨日,惠州学院还举行了“美丽城市,从垃圾分类做起”的公益科普活动。从广州远道而来的广东省科普志愿者们,尽管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家,但在突如其来的太阳雨中依然纵情表演,唱响用粤剧改编成的垃圾分类之歌。历经十多分钟,赢得四散而开的观众阵阵掌声。此外,他们还带来了垃圾分类扑克、拼图乃至电脑游戏等寓教于乐的赠品,受到惠大学子热捧。